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生活电器 剃须刀评测“刺痛”徕芬创始人

剃须刀评测“刺痛”徕芬创始人

  42 ℃   发稿日期:2025-08-20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一场看似普通的数码产品评测,意外地点燃了个护小家电品牌徕芬的舆论火药桶。

微信图片_20250820101234_49_184

2025年8月中旬,一则“徕芬剃须刀打不过飞科”的对比测试视频在社媒发酵,引发了徕芬创始人兼CEO叶洪新与公司前员工潘某之间长达数日的公开“互喷”。双方围绕“500万分手费”、“上亿股权承诺”、“50万回扣”等猛料隔空交火,将一桩商业纠纷升级为充满戏剧性的职场“罗生门”。

这场喧嚣的口水仗,最终以双方心照不宣的“翻篇”暂告一段落。然而,这场由评测视频引发的激烈反应,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徕芬在“戴森平替”光环褪去后,正面临被更低价的“徕芬平替”围剿的巨大风险。

更重要的是,它撕开了徕芬长期以来“重营销、轻研发”模式的遮羞布——当流量红利不再,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投诉高企,那个曾经靠“技术普惠”故事崛起的品牌,其真正的护城河又在何方?

一场评测引发的“罗生门”

事件的导火索,是2025年8月15日知名测评博主@楼斌Robin发布的一条电动剃须刀横评视频。视频中,售价699元的徕芬P3 Pro在剃净度、机身震动等维度的表现,被认为不及价格仅为其一半左右的飞科F8。这个结论,显然刺痛了将剃须刀视为“徕芬巅峰之作”的创始人叶洪新。

次日,叶洪新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难,直指评测机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并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博主楼斌的亲哥哥、徕芬前员工潘某(潘坚)。一场关乎产品力的讨论,迅速演变为针对个人恩怨与商业道德的激烈指控。

叶洪新在随后的数条博文中抛出重磅“炸弹”:他声称潘某因对公司新媒体业务有贡献,在2022年拿了500万元现金离职,但离职后却“持续靠出卖和打击徕芬获利”。叶洪新还指控潘某曾“勾结徕芬内部员工”,将一个0成本的内容合作项目,向公司虚报50万元并已收款,因此被永久终止合作。并称潘某离职后,开始服务徕芬的竞品,成功“攻打”了徕芬的牙刷和剃须刀业务。

面对指控,潘某通过其微博账号@深空场老潘及弟弟楼斌的渠道进行了激烈反击。对于500万“分手费”,潘某称背景是叶洪新曾口头承诺给予其“上市前5%+上市后2%”的股份,在当时估值已然过亿,500万远非“分手费”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笔不对等的补偿。对于50万项目款,他则解释为叶洪新当面允诺的“中间人费用”,并非回扣。至于服务竞品,潘某认为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并强调与飞科的合作是认可其二十多年的技术沉淀。

这场持续两天的“互怼”,最终以叶洪新删除相关博文并发文“翻篇”告终。风波看似平息,但双方爆出的种种细节,却让外界得以窥见这家高速发展的网红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以及其在商业竞争中的巨大压力。

当“戴森平替”遭遇“徕芬平替”

叶洪新之所以对一则评测视频反应如此激烈,核心在于,它动摇了徕芬赖以生存的根基——“技术普惠”下的性价比叙事。

徕芬的崛起,堪称教科书级的“平替”战略胜利。在戴森以3000元以上高价垄断高速吹风机市场时,徕芬凭借自研的11万转高速电机技术,在核心参数上对标戴森,却将价格直接打到了599元,精准切入了价格断层的巨大市场空白。凭借“戴森五分之一的价格,体验行业最前沿科技”的口号,徕芬迅速成为追求品质生活但又对“品牌溢价”敏感的中产消费者的心头好。

然而,商业世界里颠覆者的宿命,往往就是被新的颠覆者颠覆。徕芬用“平替”剧本革了戴森的命,如今,无数的“徕芬平替”正在用同样的剧本反杀徕芬。

高速吹风机赛道正被拖入“百元时代”的红海。GfK中怡康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300元以下的吹风机已成为线上主销价格段,销售量增速高达76.8%。飞科、追觅等品牌纷纷推出199元价位的高速吹风机,而白牌厂商更是将价格打到了百元以下。当高速马达的核心成本从近百元降至十几元,徕芬曾经的技术和价格优势被迅速稀释。那个曾高举“技术普惠”大旗的颠覆者,如今反被更极致的“普惠”所围剿。

新品类扩张未能复制辉煌,反而陷入亏损泥潭。吹风机品类的天花板显而易见,徕芬必然要走上横向扩张的道路。2023年底,徕芬推出“扫振一体”电动牙刷,但未能复刻吹风机的成功。据媒体报道及叶洪新本人在争论中的透露,徕芬牙刷产品线因毛利低(不足40%)、遭遇对手专利围堵和营销狙击,2024年全年净亏损高达8000万元。

如今,被寄予厚望、研发投入超1亿元的剃须刀业务,又在上市之初遭遇来自老牌巨头飞科的正面挑战。当“699元的徕芬打不过399元的飞科”成为一个非常具有传播力的话题时,徕芬在剃须刀领域建立高端形象、收割市场份额的战略企图,无疑遭受着沉重一击。

营销驱动下的“阿喀琉斯之踵”

徕芬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突破+流量营销”的双轮驱动,但当天平向营销一端过度倾斜时,质量与口碑便成了其“阿喀琉斯之踵”。

徕芬的出圈,本身就是一场流量的狂欢。从创始人发布会视频切片的全网千万级投放,到与前红杉投资人王岑“吊打戴森”的对话视频破圈,徕芬将内容营销和创始人IP打造玩到了极致。2022年,其销售额突破15亿元,抖音电商的贡献功不可没。

然而,与高昂的营销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节俭”。天眼查App的数据显示,徕芬母公司及其运营主体合计公开的300余项专利中,真正代表核心技术的发明授权专利仅寥寥数项,占比不足2%,绝大部分为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这种“重外壳、轻内核”的研发导向,为产品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

近年来,关于徕芬产品质量的投诉与日俱增。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徕芬的投诉已超过千条,问题集中在吹风机外壳漏电、烧焦糊味、机体发烫冒烟,以及电动牙刷失灵、无法充电等。2025年3月,江苏省东台市市监局抽查时,徕芬吹风机因安全指标不达标被公开点名。浙江一位消费者甚至反映,其爱人在使用徕芬吹风机时,产品突然爆炸,导致皮肤被严重灼伤。

频发的质量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在不断侵蚀着品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当一个品牌更多地依靠营销话术而非过硬的产品力来维系时,任何一次负面评测都可能成为引发信任崩塌的多米诺骨牌。

徕芬的成功,是抓住了消费升级和国货崛起的时代红利,用互联网打法对传统小家电行业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然而,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当市场回归产品力的本质竞争,徕芬“平替”模式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徕芬与前员工的公开互撕,虽然最终以“体面”的方式收场,但它给行业和徕芬自身留下的反思,远未结束。

 
中国个护网(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国个人护理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个人护理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