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系统信息显示,截至7月10日,2025年年度新原料备案总数量已达86款,仅比去年备案总量少4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植物原料备案已达25款,占比29.06%,同比增长超47%。

2025年(截至7月10日)植物原料备案同比增长超47%的背后,是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崛起,是原料企业、品牌方、ODM代工厂等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自2021年5月开启新原料备案以来,植物原料数量迅速增长,由2022年的3款增至2024年的42款,而截至7月10日,2025年植物原料备案已经达25款,这是政策松绑叠加本土资源价值释放,驱动植物新原料备案“量质齐升”。
植物原料备案这一“井喷”现象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国家药监局通过《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系统性优化评审流程(如实施分级管理、简化安全评价要求),显著降低了创新准入壁垒;同时,广东、浙江、云南等省份推出的区域扶持政策(包括检测费用补贴、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进一步减轻了企业在合规性投入方面的负担,形成“国家政策松绑+地方资源赋能”的双轮创新助推机制。
通过对25款植物原料备案进行梳理分类,其中“植物提取物类原料”数量为18款,占比72%;“其他”(植物油为核心)数量为7款,占比28%。

在这18款“植物提取物类原料”中,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提取物先后备案3次,备案企业分别是:昆明康尔迅生物、深圳杉海创新、上海澜海生物。通过查询,这一植物原料,在2024年已经备案3次,目前累计备案已达6次。
公开资料表明,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原料的核心功效实现依赖于多糖(含量达银耳的9倍)等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其核心功效主要包括:深层保湿与屏障强化、抗氧化与抗光老化、抗炎修护、促进肌肤再生。
在这18款“植物提取物类原料”中,“茶类”植物原料备案有3款: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花提取物、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叶提取物,备案企业均为广西和桂集团;苦丁茶(ILEX KUDINGCHA)叶提取物,备案企业为广州袋鼠妈妈集团。抗炎舒缓、抗氧化、抑制黑色素生成等,是这三植物原料的核心功效。通过查询,“茶类”植物原料备案有7款,同样是研发应用较多的原料之一。
“愈伤组织提取物”属于特殊的植物来源原料,其核心特殊性主要包括可持续生产与资源保护、活性成分定向强化、再生修复机制独特。在这18款“植物提取物类原料”中与2款:一是昙花(Epiphyllum oxypetalum)愈伤组织提取物,备案企业为杭州拾光欣雅生物。该原料核心功效为:保湿修护、促进细胞再生及增强皮肤屏障;二是华白及(Bletilla sinensis)愈伤组织提取物,备案企业为杭州兰匠化妆品。该原料核心功效为:抗氧化、抗炎舒缓、美白淡斑。
而在“其他”7款植物原料备案中,“植物油”数量为4款:银扇草(Lunaria Annua)籽油、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籽油、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籽油、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Nees&T.Nees)Blume)枝/叶油。

这些植物油类化妆品原料,其核心功效可总结为:通过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及抗氧化成分,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保湿膜并渗透修护屏障,实现锁水滋养、抗氧化防护及舒缓敏感的三维功效。当然,具体功效因油种差异显著,企业在开发时需按需求精选油源。
《原料门》记者注意到,在“其他”7款植物原料备案中,有2款原料名称比较特殊:一是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果粉,二是水苏糖(地黄根 植物提取物)。
华熙生物备案的“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果粉”原料(国妆原备字20250042),有效促进“西部特色植物”产业化,其技术要求中明确其为全果粉状物,需标注多糖、有机酸等含量范围,属于典型的非单一组分植物原料,该原料核心功效为:通过高含量多酚类(如原花青素、绿原酸)和天然果酸协同作用,实现抗氧化提亮、温和角质代谢及舒缓泛红的综合护肤效果。
伽誉(河南)生物科技备案的“水苏糖”(备案号:国妆原备字20250069)是单一化合物原料,该原料是以河南特色药材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为原料,采用植物提取工艺制得的天然四糖。其在化妆品中的核心功效为:通过调节皮肤微生态平衡与增强屏障功能,实现靶向保湿修护、舒缓敏感及抗氧化防护的三维协同作用。
在这成功备案的25款植物原料中,贝泰妮一家企业贡献4款,占比16%,中国化妆品植物原料备案“一哥”定位稳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籽提取物、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籽油、马兰(ASTER INDICUS)提取物、长梗冬青苷。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籽提取物,是贝泰妮2025年第一款植物原料、是其历史上第13款化妆品新原料。白刺花籽实含高活性生物碱(如槐定碱、苦参碱)及多糖类成分,该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核心功效为:通过生物碱与多糖协同作用,实现抗氧化修护、抗炎舒缓及屏障强化的三重护肤效能。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籽油,以滇牡丹籽仁为提取源,核心活性成分为:α-亚麻酸含量高达74.09%(为橄榄油的140倍),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超92%,含植物甾醇、角鲨烯等活性物。贝泰妮将滇牡丹籽油定位为高端抗衰成分矩阵的核心。
马兰(ASTER INDICUS)提取物,以马兰植物为提取源,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法提取工艺。该原料核心功效是:抗炎舒缓、光损伤防护、屏障修护。
长梗冬青苷,是贝泰妮第16款化妆品新原料。该原料的成功备案,标志着贝泰妮在植物单体成分研发领域的技术突破。该原料核心功效:抗炎舒缓、抗氧化修护、屏障强化。
国家药监局备案信息显示,目前贝泰妮备案成功16款化妆品新原料(备案数量仅次于维琪科技18款),其中14款为植物原料(见下图)。

贝泰妮之所以能在中国化妆品植物新原料备案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关键在于其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一方面深度挖掘云南特有植物资源(如青刺果、滇牡丹等)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战略合作,建立了从活性成分筛选、功效机理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研发体系,这种“资源+科研+转化”的三维协同模式,配合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最终构筑起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通过对25款化妆品植物新原料梳理分析,总结出植物原料四大“技术类型”:一是直接提取,二是组织培养,三是纯化单体,四是提取纯化(见下表)。
直接提取技术,就是直接从植物中获取未化学修饰的复杂组分,包含提取物粉末、油脂、精油等形式,保留完整天然活性成分组合,典型工艺如超临界CO₂萃取、微波辅助提取等技术。代表植物原料:如滇牡丹籽油、水龙提取物、短莛飞蓬提取物、南方红豆杉嫩枝提取物。2024年备案植物新原料中,直接提取物占比超60%。
组织培养技术核心,是通过植物愈伤细胞离体培养突破资源限制,实现珍稀物种(如华白及愈伤组织提取物)规模化生产。

纯化单体类技术特征,就是将提取物纯化至单一化合物含量≥80%,需明确化学结构与纯度标准,代表原料如长梗冬青苷。合规要求:排除高度纯化物(如单一生物碱),需提供毒理学数据及稳定性验证。但是,其应用瓶颈是81%植提原料因作用机制模糊,难以满足单体纯化技术要求。
提取纯化技术路径,结合提取与精制工艺,如生物酶定向转化,增强特定活性物产率(如水苏糖),降低能耗40%+;层析分离技术,提升目标成分浓度(如青刺果油纯度≥95%)。这个技术给予产业的价值,是实现从“经验复配”到“标准化生产”转型,支撑化妆品产业高效转化新原料。
总体来说,植物新原料创新已从单一提取迈向“基因编辑×智能制造×临床转化”的系统竞争,中国化妆品产业链企业正通过技术纵深与产业链整合重塑全球原料话语权。
2025年中国化妆品植物新原料备案量激增(25款,同比增47%),标志着本土原料创新进入“量质齐升”新阶段。
政策松绑(2025年出台《原料创新规定》简化评审)与区域资源赋能(如云南特色植物库等)形成双轮驱动,推动植物原料从单一提取迈向“基因编辑×智能制造×临床验证”的系统竞争。贝泰妮等头部企业凭借“资源-科研-转化”闭环(如滇牡丹籽油等4款新品),以技术纵深重塑中国化妆品产业话语权。
未来,植物原料突围需攻克两大关键:愈伤细胞培养降本增效,以及破解复杂组分作用机制(81%原料仍依赖经验复配)。随着茶类、珍稀植物(金耳、华白及等)开发深化,中国化妆品产业正以特色资源为矛、技术创新为盾,加速争夺全球植物原料战略高地。